English

重视知“耻”教育增进儿童心理健康

2000-05-17 来源:光明日报 李述慎 我有话说

“生理与心理以及行为的社会化等几方面都良好,才算健康”的概念已被全社会认同。儿童在心理健康的发展过程中受先天与后天、智力与非智力以及社会化等诸因素制约的观念也在世人头脑中逐渐确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儿童早期尤为重要。古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训诫,在今天看来,仍具特别的意义。

我们的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化。所谓“素质”原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素质涵盖着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以及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体现特征等等方面的品质。一句话,素质教育就是“本质”教育。

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品质道德的基本教育。不同国度、不同朝代、不同阶级、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社会背景都会有不尽相同的品质道德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所谓“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的基本道德信条。在今天的社会看来,属于糟粕的,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属于精华的仍被人们接受,并继续向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方向演变。

这里,笔者愿与读者共商的是一个“耻”字。话说五代十六国时,有人给奸臣冯道贺寿,呈上一幅对联,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横批三朝元老。冯道见了大喜。殊不知,明白人感悟到的是淋沥尽致痛骂奸臣的无比快活。因为,说全了应该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此联暗示“亡八无耻”之意。说明自古以来,知“耻”就是人类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品质道德之一。

“耻”,有国耻、家耻、民族耻……不同含义(这均不在此文讨论之列)。浓缩到儿童教育中,耻又可以说是羞,是臊,是丢人、是不光彩、“缺家教”等,只是表现程度不同而已。比如幼儿渐渐懂事,到两三岁前后,父母就告诉他不要再穿开裆裤;裸露生殖器或臀部是丢人,不害臊;拿了不该拿的东西是不光彩的;未经家长允许,随便吃人家的东西是丢人;不讲卫生、浑身脏臭,公众场合满地打滚哭闹……都是“缺家教”。到了入学年龄,无故旷课、逃学、挨老师批评、“请家长”,甚至留级是丢人,特别是考试作弊,不以为耻,反而到处眩耀,更是为人不齿。而成为社会人之后,损害国家、民族、集体利益的人是可耻,损害公众以至他人利益的人同样可耻。不忠贞者可耻;不清廉者可耻;不仁不义者可耻;不守信用者可耻……不知耻者更可耻。

如此说来,知“耻”教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内容。知“耻”是一种美德,核心是为了规范社会公德行为。这种教育当然是越早越好,越持之以恒越好。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应当配合实施的是教孩子学会“道歉”。比如,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应当学会说:“对不起,是我不好”。无意中损坏了他人的物品时,应当学会说:“请你原谅,是我不小心”。未经家长允许,而接受了别人给吃的东西时,应当学会说:“谢谢!”做错了什么事时,一定要学会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想求别人帮助时,应当表现得很虔诚:“不好意思,您能帮我个忙吗?”

当然,上述表示自谦或道歉的话语,连同“那事真的太抱歉啦……”“让您费心啦……”“给您添麻烦啦……”等等之间并没有十分严格的一定程序或固定搭配模式。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是简单的词句拼凑,而是要懂得当打扰了别人时,会自责;妨碍了他人时,应表示歉意,这是发自做人最起码的真诚。如果人从幼年期起就能受到良好的知“耻”以及“道歉”和“自责”方面的教育,心理发展就会更加健康,社会环境得到适量净化,上述那些可耻的社会行为或许就不会如此猖獗泛滥。

新的世纪,需要的是强化素质教育,使新人倍出。我们期待着这一目标的稳步实现。其间,知“耻”教育应当不被人们忽略。

(作者系《父母世界》杂志总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